據文獻所載,紫砂壺於明代正德年間(約1506)為宜興 金沙寺的僧侶所創,當時進士吳頤三的書僮供春在伴讀主人之暇見僧侶以紫砂製陶故而習之,並開始以斷木為模,竹刀塑型,改造前人以手捏陶的方法,自創樹癭壺(俗稱供春壺),被後世尊為茗壺之父。此後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等人繼起,號稱「四名家」。明萬曆至崇禎年間(1573-1644)為紫砂器發展的高峰,時大彬與其兩位高徒李仲芳與徐友泉號稱「壺家三大」,此時製壺技術已趨成熟穩定。
清代時紫砂藝術可謂進入了全盛時期!康熙嘉慶年間(1691-1820)陳鳴遠,乃繼時大彬以後的著名陶藝家,影響後世紫砂技藝深遠。
文章摘錄自:紫砂器源流
作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嘉翎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043/1.html
《關注富博斯》
◎ Phoebus 富博斯官網
◎ FB 富博斯臉書粉絲團
◎ Google+
◎ 新浪微博 - 富博斯国际艺术拍卖
◎ 掃描下方二維條碼關注"台北富博斯藝術有限公司”LINE
LINE ID:@fdv7846h

◎ 掃描下方二維條碼關注"富博斯拍賣" 微信
微信號:phoebusauction
